Welcome to Zhejiang Nancoa Standard Technical Service Co., Ltd!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
建筑行业“资质为王”的时代是不是将要过去?

作者:nanke 来源:本站 日期:2019-12-19 浏览:166次

一、实行了35年之久的,建筑资质管理制度

我国的建筑业资质管理实行的很早,从1984年就开始了。大家都学过历史,应该也大概知道那时候我们国家是处在计划经济时代,强调计划管理、专业管理。

所以那个时候我们国家的建企基本上都是“国”字头的,而列入政府计划的建筑工程也是直接分配到具有相应规模的建企头上。

当时,为了能够对建筑质量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国家借鉴了前苏联的工程管理模式,即通过不同的条件设定等级,对满足条件的建企授予相对应的资质等级,并且不允许没有获得资质的建企进入建筑市场。

如今,前苏联已经解体快30年了,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也走过了20多个年头,而建筑业的资质管理模式却还依然停留在分级分类的资质管理阶段。

这样真的没问题吗?

这样当然是有问题的。

事实上,这一“历史悠久”的制度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已经暴露出了许多的问题,并且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建筑市场的混乱与落后。

二、过度管理,是会出问题的

国家采取资质管理的方式来对建筑市场进行宏观调控,说白了就是利用行政手段来实现市场平衡。这样的方式放在计划经济时代其实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资质管理的目标是维护工程承包市场的正常秩序,市场的优胜劣汰才是最直接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要知道,资质管理是不能够替代市场进行选择的。

人为地抬高行业的准入门槛、盲目地强调企业规模、设置过多过细的资质分类......资质管理在实行过程中是真的衍生出了许多的问题:

1)被过细分类抬高的专业壁垒

我国建工领域的资质分类很细,细到什么程度呢?根据2015年1月1日起施行的《建筑业企业资质标准》,仅建筑业企业资质一项便可细分为百余项资质。

而我国工程建设领域的企业资质类型包括了建筑业企业资质、建设工程勘察企业资质、建设工程设计企业资质、监理企业资质、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工程造价咨询企业资质、城乡规划编制单位资质......

过多过细的资质分类导致的******的问题就是:容易导致过高的专业壁垒。如公路、铁路、水运、水利、信息产业、民航、航空航天等专业的资质分割,既不利于企业跨行业发展,也为跨部门行政管理的困难埋下伏笔。

与此同时,资质评审流于形式、资质管理方式僵化等等问题也出现了。

2)过分强调“企业规模”引发的市场乱象

仔细地看一下建筑资质等级申请要求,不难发现,《标准》其实有在隐隐的传达一种“导向”,简单说来就是要:高门槛、大规模。

而其对建企规模的强调,直接就导致了企业一味去追求规模的扩大。比起市场上的特级、一级资质的总承包商,小型企业的占比明显偏低,没有形成合理的以总承包为龙头,以专业承包为依托,以劳务分包为基础的合理分工协作关系。也因此整个建筑市场都显得有点“头重脚轻”。

当建企都把目光投在了“追求规模、追求资质”上的时候,“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建设”反而被选择性的忽略了:已经拥有高资质等级的企业缺乏提升项目管理和技术水平的压力,转而通过“出卖资质”的方式收取材料费、管理费来获取利润。